当前位置:首页 > 育才有方 > 正文

从“科技矿场”出发,在祖国大地上扎根,从“科技矿场”出发,在祖国大地上扎根

师生们在实验室研讨课题。王新宇摄

“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源深流自远,物阜民用丰。”传唱近百年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歌诉说着一代代矿大人扎根行业、能源报国的初心与担当。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科技矿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支点,扎根祖国大地,聚焦行业“真需求”,解决工程“真问题”,着力培养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育新:协同融合的育人平台

师生深入地下 70 米停产矿井,体验从人挖骡拉到现代化采矿的变迁,感受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这堂井下沉浸式红色教育课每年都在开展。

该校发挥“科技矿场”思政育人作用,整合能源生产、应急救援实战与工业遗产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联合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开滦队及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自 1878 年运营的矿山,承载着近代工业文明与红色基因。

“矿工先辈在极端条件下以生命开采光明,让我真切懂了什么是红色基因。”该校安全工程专业 2022 级本科生王紫溪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刘波表示,“科技矿场”聚焦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构建起从专业筑基、创新训练到科研实践锤炼,再到创业孵化实现自我价值的完整培养链,打造融合“思政育人、创新实践、实习实训、人才就业”的四位一体综合育人平台。

扎根:做有生命力的科研

在矿山安全前沿,国家矿山救援开滦基地的全尺寸实验巷道平台成为“关键战场”。近年来,学校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吴兵、雷柏伟团队带领学生在此进行真实尺寸通风网络研究,成功揭示了火灾风烟流运移规律与火风压致风流紊乱的致灾机理,取得重要突破。

“‘科技矿场’让我们‘跳’出了课本。当真正站在生产一线时,我更深刻明白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课本的知识扎下几百米深的根,变成了守护矿工安全的实战方案。”该校博士研究生李滕滕深有感触地说。

在城市建设主战场,学校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江华团队携手企业解决了盾构刀具高磨损、极端地下水环境等难题,在北京大兴机场线项目中创造了“砂卵石地层一次性不换刀掘进1.7公里”的世界纪录。

为验证刀具寿命模型,该团队博士研究生胡皓连续三个月坚守现场,跟踪磨损数据。他感慨说:“‘科技矿场’的科研经历让自己学会了通过工程实践解决‘卡脖子’难题,也更加坚定了用技术助力城市发展的信念。”

绽放: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从首都北京到新疆天池,从鄂尔多斯到青藏高原……三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已在全国各地建设了167个“科技矿场”,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走出了科技矿场“四位一体”育人、科教全方位融合、校企多维度协同的特色育人之路。

据介绍,“科技矿场”搭建起了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桥梁,有效拓展了全过程育人的外延。通过“一生双师”协同育人,对学生的“入学-培养-择业-就业”进行全方位指导。校外导师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显著提升了与就业单位人才需求的吻合度。

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到“科技矿场”企业就业,将课堂所学与现场实践有机融合。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扎根科技一线,在各自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该校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2005届硕士毕业生王泽强,在建筑工程一线岗位上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引领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编制“天幕”擎起“冰丝带”;能源与矿业学院2011届硕士毕业生罗烨毕业后选择投身西部,从事露天矿开采等重大项目建设,荣获2020年“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责编:郝孟佳、熊旭)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